《三国配角演义》-马伯庸写的比真正的《三国》还精彩

如果历史真的如同马伯庸写的这般,那么马谡这个人真的比越王勾践还要牛气。于公于私他对马谡意见最大,怎么甘心为一个‘小白脸’卖命,就这样两人争论不休,一气之下马谡派王...


文/傅小洺

自古以来弱肉强食,能力者居上。每个朝代,都有对功、名、利、禄,虎视眈眈的人。往往一个皇位就会搅得天下不得安宁。最终被载入史册的多是胜利者,而那些耗尽一生力气去战斗的人也抵不过在泛黄的旧纸张上占据寥寥数笔的命运,有甚者连个全名也没有,难免叫人唏嘘。

年少时读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纯粹图个热闹。那时候没什么课外书可读,家里除了它就是《红楼梦》。外加《三国》又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所以我基本上是在长辈们的督促下翻完的。能记住的除了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在就是流传千古的乔氏姐妹。周瑜、曹操、孙权被我记得模模糊糊。长大些,在看《三国》又从中读出了不同味道,但多是‘大义’。对国家的、对主人的、对百姓的、对手足的……

我们看历史,习惯性以大局为重。

好比上学时,老师介绍秦始皇,会说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修过长城,也干过焚书坑儒的蠢事。但是从未和我们讲他为什么要修建秦始皇陵,修建皇陵的工程师又是谁(可能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历史就成了一道无解的背诵题,变成学生时期一项必不可少的负担,缺乏了研究和探讨性。我们所接受和吸收的永远是正史里记载的内容,而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小人物之间的故事,鲜为人知。

《三国演义》也一样。没读《三国配角演义》的时候,我从未想过《街亭之战》的背后可能是这么一段故事。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期间的一场战役,也是一场决定性战役。228年春天,诸葛亮攻打曹魏,打到祁山时,众人建议用老将魏延、吴懿两人。可诸葛亮非是不听,偏要用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参军马谡。

他干了什么事儿呢?

舍水源登南山守据点,不听周围人的劝谏,一意孤行。最后被张郃打的丢盔弃甲,狼狈的逃回军营。说起来,这个马谡也挺惨,好不容易从一个军师的角色过渡到主将,结果硬是把招牌给砸了,丢了街亭不说,连命也搭进去了。

以上,是我们了解的正史内容。但,就怕一个但字。历史上对马谡的结局还是颇有争议的。

来自360百科

马亲王就用这个点,对马谡失街亭重新整理了一番。

故事就变成了,马谡和王平的关系其实一直不好。两人互相看不顺眼,王平看不惯马谡自视清高的书生气,马谡瞧不上王平村野莽夫的脾性。这次出征,两人各怀心思。马谡不知道,就因为他平时喜欢怼王平,才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

马谡上山,按照诸葛亮之前的教诲是可以行的通的。为什么?因为水源不止一条,守住暗流才是关键。而且南山的位置也适合扎营,可攻可守,一切小动作尽收眼底。但,王平怎么会同意。于公于私他对马谡意见最大,怎么甘心为一个‘小白脸’卖命,就这样两人争论不休,一气之下马谡派王平看守暗流,这一去就出大事了。

张郃攻城,本来困难重重,没想到轻而易举的找到了水源?这难道不是疑点吗?等马谡收到暗流被斩断的消息时,王平早不见了踪影。一边断水绝粮,一边辜负了诸葛亮的委托。马谡忐忑的回到军营,却看见王平好端端的站在那。并且所有人都认为是马谡的过失,因为王平对外称:他不听众人劝阻,才酿成大祸。

不出意外,马谡被关进大牢听后发落。诸葛亮是个惜才的人,马谡虽然犯了重罪,可诸葛亮仍希望能保住他。巧的是,这时费祎出现了,费祎是马谡的好友。两人才能不相上下,对待战事观点不谋而合,也加深了彼此的友谊。二人深得诸葛亮器重,可以说诸葛亮未来的接班人将在二者中产生。但费祎较马谡聪明的地方在于,从不交恶,对谁都文质彬彬,不温不火。

费祎一面说为马谡求情,一面骗马谡让他逃走,避避风头。可怜马谡这个傻瓜,真的以为费祎是为他好,逃狱了。本来诸葛亮还有机会在为马谡争取争取,谁知道马谡这波神操作啪啪打了老长辈的脸。一气之下,诸葛亮下令追捕马谡。

回城后的马谡,得了不治之症,周围人以为他患的是传染病,浑身起了一层水泡,非常恐怖。狱长把饭菜放到一边就离开了。大概到了第三天,见马谡不动了,以为他死了。匆忙裹上马谡的‘尸体’瞧也没瞧,草草扔到了火堆上。大火熊熊燃烧,马谡在等一个机会,他要逃走,即便火已经从他的腿部蔓延到了背部。看见那群人走了,马谡带着重伤的身子也逃走了。

拜访了曾跟在自己身侧的将领才知道,原来主导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昔日旧友——费祎。得知真相后,马谡心里起了一个念头,带着这个念头,他又潜伏了多年。

时光如梭,转眼又是一年。这天姜维密召死士,没成想召到一个老头。这老头面目可憎,全是疤痕。说起话来老气横秋,底气十足。得知他的身份后,姜维差点没被吓到。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费祎……

终于等到费祎继承诸葛亮位置的这天。接到请柬的士大夫们相互寒暄,对费祎恭敬行礼。待费祎喝的酩酊大醉之际,郭循突然上前敬酒刺杀了一脸茫然的费祎,又被姜维一刀砍下头颅。

这郭循是谁呢?就是隐藏在姜维身边多年的马谡假扮的。而郭循死后,又被魏帝追封为“长乐乡侯”。至此,街亭之战才算真真切切的告一段落。

看完这篇,我简直觉得自己的三观被‘轰’的一声炸开了。如果历史真的如同马伯庸写的这般,那么马谡这个人真的比越王勾践还要牛气。

历史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前者的因成就了后世的果。作为历史的一名过客,除了感慨人生之外,别无他选。从中,我也了解了一件事,永远不要主观的去看待一件事。当你真的发现历史的漏洞,以及缝隙的时候,一切就又不一样了。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知情者却有了另外一番思绪。这种思绪可能会影响他接下来的人生,历史的走向似乎会发生一些变化。谁知道呢?反正,不过都是一种猜测罢了……

(本文参考《三国配角演义》第一节内容而写,只是把原文叙述的压缩整理了一下。)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